根據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,濕疹患者普遍需要注意避免或減少攝取以下幾類食物:
- 辛辣刺激類: 包括辣椒、花椒、胡椒、芥末、生薑、生蔥、生蒜、洋蔥、咖喱、沙嗲、麻辣火鍋以及各種酒類。中醫認為此類食物多屬辛熱之品,具有發散、助陽、動火的特性,容易耗傷陰津,加重體內的熱邪和風邪,導致皮膚紅腫、灼熱、瘙癢加劇,甚至抓破出血 。酒類尤其容易助濕生熱,加重病情 。
- 油膩煎炸類: 如油炸食品(炸雞、薯條)、肥肉、動物內臟、奶油製品等。此類食物黏膩難消化,容易加重脾胃負擔,影響水濕運化,從而滋生內濕、內熱或痰濕,使濕疹纏綿難癒 。
- 海鮮類(發物): 特別是指蝦、蟹、蜆、蠔、帶子、蟶子等有殼海產,以及鰻魚、黃魚等無鱗魚。中醫認為海鮮多為「腥發」之品,性味或偏寒濕,或偏濕熱,容易引動內風,誘發瘡瘍腫毒,加劇皮膚過敏反應,導致瘙癢、滲液增多 。另外,不新鮮的魚蝦蟹容易產生組織胺,也可能引發過敏 。
- 其他常見發物: 除了海鮮,還包括:
- 肉類: 牛肉、羊肉、鵝肉、鴨肉、乳鴿等紅肉或禽類。這些肉類多被認為性偏溫熱,容易助火動血,加重血熱證候 。
- 蛋奶類: 雞蛋、牛奶及其製品(如芝士、乳酪)。從中醫角度看,雞蛋、牛奶可能偏濕滯 ;從現代醫學角度看,它們是常見的食物過敏原,富含異性蛋白,易引起過敏反應 。
- 蔬菜菌類: 竹筍、香菇、蘑菇、茄子、芋頭、韭菜、南瓜等。竹筍、茄子、菇菌類被認為偏濕或動風 ;芋頭、糯米則黏滯礙脾 。
- 堅果豆類: 花生、蠶豆、黃豆等 。
- 生冷寒涼類: 包括未經烹煮的食物(如魚生、沙律),以及溫度低於體溫的飲食(如凍飲、雪糕、冰品),還有性質寒涼的蔬果(如西瓜、苦瓜、青瓜、冬瓜(生用)、馬蹄、柿子、火龍果、奇異果等)。生冷食物最易損傷脾陽,導致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 。寒涼食物對於寒濕體質或脾胃虛寒者更應避免 。
- 甜食及加工食品: 各式糖果、朱古力、蛋糕、餅乾、含糖飲料等。中醫認為「甘能令人中滿」,甜食黏膩,容易礙脾助濕 。此外,含有食品添加劑、色素、防腐劑、味精的加工食品、醃製品、罐頭等,也可能刺激身體,誘發過敏或加重炎症 。
- 濕熱水果: 如芒果、榴槤、荔枝、龍眼、菠蘿(鳳梨)等。這些水果性質偏溫熱或濕滯,過量食用容易助長體內濕熱,加重濕疹 。
- 其他: 濃茶、咖啡可能影響微量元素吸收,或因其提神醒腦作用加重內熱 。溫補類中藥材或補品(如人參、鹿茸、當歸(若非血虛者)、十全大補湯、麻油雞等)性質溫熱,不適用於濕熱或實證為主的濕疹患者 。
C. 戒口的個體化與注意事項
雖然上述列舉了眾多需要戒口的食物,但必須強調以下幾點:
- 個體差異: 並非所有濕疹患者對所有「發物」都敏感。每個人的體質和過敏反應不同,導致濕疹發作或加重的食物也可能不一樣 。建議患者留意自身反應,可以嘗試記錄飲食日記,找出真正對自己有影響的食物 。
- 避免過度: 盲目、過度地戒口並不可取。一方面可能導致營養攝入不均衡,影響身體健康,特別是對於本身體質虛弱(如脾虛、血虛)的患者、兒童或長者,更應保證必需的營養 。另一方面,過於嚴苛的戒口可能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焦慮,反而不利於病情康復,因為情緒壓力本身就是濕疹的誘因之一 。
- 輔助作用: 戒口是濕疹綜合治療中的輔助措施,不能完全替代藥物治療(中藥或西藥)、針灸、外用藥膏等正規治療手段,也不能取代專業醫師的診斷 。單純依靠戒口,往往只能減輕症狀,難以達到根治或長期穩定控制的目的 。